English

再就业要打破“二元就业观”

1998-01-1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题提示

计划经济把城乡劳动力分开实行不同的相互独立的就业调节制度,即二元就业结构。当前,二元就业结构开始被打破,但很多城里人仍抱着传统的就业观,即使有条件也不愿离开国有企业、离开城市去寻求新的再就业门路。这种二元就业观念不利于跳出城市的狭隘局限,开发广阔的再就业岗位。而一些下岗职工率先自谋职业、甚至走出城门寻找新的就业门路,不仅有利于自己实现再就业,也符合城乡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值得提倡。

记者:再就业是一场全国范围的巨大工程,解决就业岗位是成功实现再就业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些人认为到处都在减人增效,就业岗位很难解决。您对此怎么看?

田小宝:解决就业岗位难度确实很大,但同时也应看到,开发就业岗位的潜力也很大。如现在城里下岗职工到乡镇企业工作、甚至务农的陆续增多,仅沈阳于洪区就有1万多人,他们带去了资金、技术,发挥了城里人的优势,使农村成为再就业的新领域。

记者:去农村开辟新的就业天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现象。但对于大多数城市下岗职工来说,去农村就业似乎是件有悖常理的事。从来是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好不容易进了工厂,怎能又务农?

田小宝:务农也是一种职业。当前,我国城乡的价格体系、财税体系、流通体制正在朝着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发展,城乡正在发展成为统一的大市场,城乡的户籍制度改革也已开始试点,全国城乡壁垒正在逐步打破,选择职业又何必分城里乡下。

记者:这种思想的产生,是否与历史上长期城乡分割的状况有很大关系?

田小宝:对,学术界把这种城乡经济运作自成体系、相互分割的现象称作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来说,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先进的工业社会的转化中,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传统的农业和先进的工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管理分割、市场分割、户口分割、就业分割。

记者:由此说来,是否也有一个二元就业结构呢?

田小宝:当然,由二元经济结构可以派生出二元就业结构、二元分配结构、二元社会保障结构等等。所谓二元就业结构,是指把城乡劳动力分开实行不同的就业调节制度:农村靠土地等农业资源吸纳和调节劳动力,城镇由政府统一安排和调节劳动力。二元就业结构产生相应的二元就业观念,即认为城乡就业应各成体系、相互分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二元经济结构最终要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化,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二元就业结构最终也随之转化为一元就业结构,即打破城乡界限、靠统一的市场调节配置劳动力。

记者:看来那种认为城乡就业自成体系天经地义的观念是陈旧的,不仅不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使人们把自己局限在城里,影响到下岗职工自身生活的改善。

田小宝:是的。再就业对社会来说是劳动力合理调节的重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束缚劳动者创造性的二元就业观念越早破除越好。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勇敢地迈出了自谋职业的步伐,甚至走出城门寻找新的就业门路,这不仅有利于他们自己实现再就业,也符合城乡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可喜的现象。家属、社会都应热情支持他们。

记者:那么彻底打破二元就业观念的束缚,可以称为一场观念上的革命了?

田小宝:确实如此。更新了观念,下岗职工可以走出城门、甚至走出国门,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关起城门的办法,是计划经济下过时的作法,也是自我束缚的作法。有人甚至固守于城内城———城市中的国有企业,就更需进行思想领域的革命、冲出“围城”,寻求再就业的新机会。

记者: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需要有关方面为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对于社会各方来说,是否也同样存在更新二元就业观念的问题?

田小宝:是的。这需要有关各级决策者、管理者,以及劳动、工商、税务、财政等各部门更新观念,加快建立健全生产自救、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再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

记者:您曾经说过,6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现在部分下岗职工下乡经商、办企业或者务农,与当时的“上山下乡”,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田小宝: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如果加强引导组织,那么,城里下岗职工到农村就业就不是简单的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而是通过发挥城里人在文化、信息、资金等多方面的优势,形成开发性就业,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而且将对农村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最终有利于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促使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化,实现城乡一体化。 (摄影:吴力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